榜样人物简介:
朱彦夫,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7月出生,1947年9月入伍,山东沂源人。
获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等称号,被誉为“永远的战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过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10次负伤,3次立功。1956年,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特护待遇回乡。1957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使群众过上了温饱殷实的好日子。1982年,为弘扬革命传统,他以超常毅力,历时7年,创作完成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14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朱彦夫,14岁参军入伍,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后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他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2019年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21年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去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感动了亿万观众。70多年前,就是在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虽然奇迹般生还,但惨烈的战斗让朱彦夫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想到战友的牺牲,朱彦夫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
使命在肩,哪里都是光荣的阵地。张家泉村发展底子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对朱彦夫来说更是不易。常人察看墒情只需弯腰抓把土,朱彦夫得扔掉拐杖、趴到地上,用残臂划拉半天。25年间,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朱彦夫一直坚守在张家泉村这个“阵地”。他在这里摔过多少跟头、添了多少伤痕,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乡亲们都知道,张家泉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秉持这样的信念,朱彦夫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卸任村支书后,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把战友们英勇奋战的事迹写下来、传给后人。没有基础,就从零开始,用舌头查字典,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用残肢抱笔、手腕绑笔,残臂磨破了,就贴上胶布,忍着剧痛继续写。在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中,在日复一日的磨炼坚守中,朱彦夫凭借超人的毅力、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了自己的“极限人生”,也让牺牲战友们的故事为更多人熟知。
在子女眼中,这种顽强、不服输的个性贯穿于父亲一生的每个阶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无畏痛击敌人,在田间地头与贫穷作斗争,在书桌案头与身体的残缺作斗争。朱彦夫自己则说,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件事都历经百般磨难,每一段人生都洋溢着不屈的精神意志和不竭的冲劲闯劲。“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凭着这股坚强的信念,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动过47次手术的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如今年近九旬的他仍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和心态。
学习感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接受过的磨难与痛苦是那么的深刻,但朱爷爷的精神应该被我们时刻铭记并学习,现在虽是和平年代,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让前辈挥洒的鲜血、保卫的中国更加光辉,中国青年,应扶摇而上九千里才不负期盼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