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化工学院在加大对原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激励鼓励外,聚焦学科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通过“精准引才”,实现人才引进和学科发展的高度契合,释放人才“虹吸效应”,实现学科发展新成绩新突破。
聚才引智打造发展新引擎
筑巢引凤,花开蝶自来。近年来,化工学院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一流专业建设、博士点申报和学科评估、建设等中心工作,主动出击延揽海内外高层次英才,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才引进与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3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2人。学院从美、英、澳、法、挪威、韩等国引进外籍教师6人,引进学科领军人才、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
固巢留凤,百花齐放时。为了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化工学院高度重视新引进人才的培养培育工作,致力于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的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
密切服务学科发展实际。学院坚持党管人才,紧扣学校学科发展需求,进一步抓好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人才专题工作会议,了解新引进人才的研究进展,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各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同时,在教学指导、出国访学培训、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项目申报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积极创造适合青年教师人才成长的教学、科研环境,帮助其尽快产出科研成果。人才驱动显著、人才效益凸显,2015年至今,学院新进人才共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9项,占全院总获批数的比例为面上60%,青年基金75%,2015年后引进人才获批国家基金数占引进人才总数的47%。
扎实推进学科发展国际化。化工学院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大胆探索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不断加强高层次交流,构建深度互动的国际合作。今年学院选派十余名青年博士参加国际会议;4名青年博士出国访学和博士后联合培养;15名研究生出国访学。学院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打造人才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其中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的同位素领域的国际高端学术会议——第7届国际生物圈稳定同位素研讨会(Conference on Stable Isotopes in Biosphere Systems,SIBS 2019)于1月20-24日在学校圆满落幕;第十一届国际超临界流体会议-超级绿色2019(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critical Fluids- Supergreen 2019)即将与9.27-9.28在校召开,都将有力促进学科发展的国际化。
学科建设实现发展新突破
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新突破。据美国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数据库2019年9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校化学(Chemistry)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这是继2017年1月我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之后,第二个进入国际高水平行列的学科,实现了我校ESI学科建设的再突破。至此,我校共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省属高校第二个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第三个拥有两个及以上ESI前1%学科的高校。
2019年初,学院就出台了《化学与化工学院发表科研论文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和动能,ESI化学学科潜力值由1月份的81.32%开始显著提升,经全校共同努力,九个月的最后冲刺和拼搏使得顺利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注:前6期均为预测值,与实际略有出入,2019年9月为实际值
SCI一区论文25篇,高被引2篇取得新成绩。2019年学院发表SCI一区论文25篇,其中2015年后引进人才发表18篇,占比72%,柔性引进的美籍教授Michall以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Science、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Letters等化学自然指数期刊发表论文6篇。青年博士南江、马忠雷也相继在Organic Letters和ACS Nano等化学自然指数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文章。“青拔人才”殷政发表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的论文进入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高水平博士”马忠雷发表在Nanoscale上的论文进入高被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