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陕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时代发展需要,具有爱国情怀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具有系统的化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创新技能,具有卓越科学素养与突出创新能力的化学拔尖人才。进一步发展成为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化学拔尖创新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经过自身学习和行业实践的锻炼,能达到以下具体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人文素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深厚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培养目标2(专业能力):掌握系统扎实的化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现代化学前沿及相关领域的学科进展;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力,并能结合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培养目标3(职业定位):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及动态,能够独立开展化学领域的研究、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发展规划制定、生产及经营管理。
培养目标4(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负责人引领性发挥作用。
培养目标5(自我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具备很强的竞争意识、持续学习和拔尖创新能力。
培养标准
1. 专业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学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化学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问题。
1.1 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化学过程问题进行表述。
1.2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用于复杂化学过程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并求解。
1.3 能将自然科学、化学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用于复杂化学理论问题的推演、分析与求证。
1.4 能将化学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数学模型的比较与结合,优选复杂化学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 问题分析:能够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文献,识别、表达、分析复杂化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化学品合成、理论分析与研发等相关问题,证实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2.1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认识和界定问题。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化学的基本原理用于具体化学过程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并求解。
2.2 掌握化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获取资料分析化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总结提炼。
2.3 能够针对化学品合成、理论分析与研发等相关问题,通过实验和文献研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2.4 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化学中相关的专业知识,并结合文献,分析化学问题,证实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化学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应能够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能够在化学产品开发、设计中综合考虑合成中的安全、环境、法律等因素。
3.2能针对特定需求的化学问题,根据理论和实验提出优化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3.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相关化学合成和分析中问题,满足相应技术规范。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掌握基本的实验合成、分析、鉴定和测试方法,能搭建基本实验装置,安全、有效、合理地开展实验。
4.2 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鉴定的能力,获得有效结论。
4.3 基于专业理论,能筛选正确的实验合成方法和分析检测手段,设计合理的合成和分析实验方案。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等复杂化学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能够选择和使用现代技术工具,对化学产品进行合成、监测和分析。
5.2 能够将化学常用的模拟设计软件、分析手段等工具用于预测、模拟复杂的化学问题。
6. 实践与社会:了解化学生产、产品设计、研发环节相关的法律、法规,基于专业知识,能够对相关化学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化学实践和相关理论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化学产品生产与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企业HSE管理体系。
6.2 能够对化学产品的合成方案及产品安全性进行合理分析。
6.3 能够客观评价化学产品等的生产和产品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化学品生产活动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7.2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客观评估化学相关活动过程中资源利用率生产安全防范措施等对人类和环境社会造成损害的隐患。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理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意义及其影响,了解中国国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素养。
8.2 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振兴民族、推动社会发展、做合格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8.3 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了解化学工作者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法律意识。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理解每个角色的定位与责任。
9.1 能够主动与团队其他学科成员进行有效沟通、资源共享、合作共事。
9.2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3 具备任务分解、计划安排和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10. 沟通:能够就本学科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熟练运用化学专业术语就化学相关的复杂问题与业内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能够撰写化学专业报告和文稿、陈述发言。
10.2 能够通过阅读和交流,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的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在化学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
11.1 理解和掌握化学项目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及方法。
11.2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化学产品的开发、合成工艺流程优化等过程。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表达和总结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标准与培养目标关系:

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主干学科: 化学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